刘军连预约 http://m.39.net/news/a_9307327.html

《家乡至味》

第二十集

引子:全州县地处湘桂走廊,堪称广西北大门,是中原文化通过湘江进入岭南的第一站,南来北往的美食在这里汇聚,与全州各乡镇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自然馈赠相融合,形成了如今独具特色的“全州十大碗”。它是全州人逢年过节招待贵客的必备菜肴。

解说:唐以金老人八十岁的寿喜宴上,为远道而来的宾客准备的至高的礼遇,正是“全州十大碗”。此刻,宴席正逐渐进入高潮,满满的亲情祝福,浓浓的乡情乡味,让乡音未改的宾客更期待接下来“全州十大碗”宴席的下半场。

同期声:第六道菜,牛气冲天,天湖牛肉

解说:全州县才湾镇天湖水库由海拔多米的高山湖泊群组成,周边有高山草地七万多亩,原始森林四千多亩,被称为植物的天堂、动物的王国。被放养在天湖山区自然生长的本地黄牛,在当地独具特色。

蒋翠连采访:品种是我们本地土黄牛,土黄牛的生命强,好养,它又防寒,都是在山上面吃草。

解说:散养在天湖山区的黄牛,养成期长,有高山寒冷的气候、纯净的自然环境加持,肉质鲜嫩,味道甜美。

同期:一组:蒋翠莲天湖放牛镜头。

解说:被乡亲称为“女汉子”的蒋翠莲,六年时间都在天湖山区和两百多头黄牛打交道,她坚持不喂饲料,让黄牛自然生长。

蒋翠莲采访:这样养出来的牛就是那个肉质特别好吃,牛吃的草又特别健康,你看比如说牛在山上面每一样的草药、中药都吃在它肚子里面,都是(吃)中药的牛,百草牛。

解说:新年前的最后一天,她要把陪着自己辛苦一年的父母和女儿女婿聚到一起,给他们做一顿自己最拿手的天湖牛肉宴。

蒋翠莲采访:我们炖牛脚的话,是我们家人每天都是很亲很亲的人在一起,用这道菜,因为牛脚它只是四个脚,没有多少,比较珍贵的。

解说:新鲜的牛蹄收拾干净分成小段,姜片、豆豉、小米辣炒香。

蒋翠莲同期:它就是有那么好的品质,都不用放什么料,原汁原味,放了东西就盖过它的原味了。

解说:小火慢炖两个小时,经过长时间的炖煮,牛蹄中的胶原蛋白充分释放在汤中。

解说:新鲜的食材往往只需简单的烹饪。鲜红光泽的牛肉顺着纹路切薄片,姜丝、青红辣椒丝,热油爆香,牛肉大火快速翻炒,保证口感的鲜嫩。

蒋翠莲采访:牛肉有很多种做法,清炒、煸炒、酸辣,还有干锅,只要肉质好,不会做菜的人都会做的好吃。

同期:吃饭了。哎,来了。吃饭了。好吃,大家都吃。好吃就多吃点。大家喝起来。

解说:蒋翠莲的家在天湖脚下七分水自然村,这个美丽的村庄,在年,曾因山洪灾害,导致全村损失严重。灾情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组织灾后重建。天湖在温顺的时候美丽动人,在狂躁暴怒的时候也会兴风作浪。但是无论遭受多大损失,像蒋翠莲这样深爱这片乡土的村民会迅速凝聚在一起,像黄牛一样吃苦耐劳,一砖一瓦重建家园。

同期:肝胆相照,上菜。

解说:第七碗端上来的是肝胆相照,这道全州特色菜实际上是一味腊制品,最初起源于庙头镇一带。几百年间,人们的赞美和传颂赋予了它美好的寓意。在飨宴上,主人端上这道菜,代表着对客人最诚挚的敬意。

同期:天眷两如,什么意思呢。上天的眷顾......

解说:这面古壁画,是蒋祖基的家乡庙头镇歌陂村的镇村之宝,由明朝吏部文选郎蒋遵箴所建。每次遇到远道而来的客人,蒋祖基都要如数家珍般向客人介绍古壁画中的寓意和内涵。在历史悠久的歌陂村,古建筑比比皆是,如同胆肝相连,紧紧系住了在外教书的蒋祖基。

蒋祖基采访:我虽然在外面,但是每一年我还是要回来看一看。特别是惦记着我们几百年来的,我们的这个歌陂村,我们的那些古建筑。心心相印,肝胆相照,没有家乡就没有我们,也就没有我们今天。

解说:全州人的早餐从一碗红油米粉开始,吃上一碗红彤彤的红油米粉,对离乡的蒋祖基来说是再幸福不过的事。

同期:这个肝多少钱一斤?这个还是不错。

解说:到集市上挑选几副新鲜带胆的猪肝回到祖屋,按照从母亲那里学来的制作方法,蒋祖基开始精心制作胆肝相照。

蒋祖基采访:小时候的味道,母亲制作的这个胆肝,一直把这一道美食留到现在,我们也学会了,做这个胆肝。

解说:选择色泽红润、健康的带胆猪肝,备好的53度本地米酒、食盐、生姜、五香粉、蜂蜜,依次均匀涂抹在猪肝上,涂抹时一定要小心不要把胆弄破。涂好配料的猪肝要腌制三天,再用棕叶将其悬挂在灶间,柴火慢熏,使胆汁回流到肝部。烟熏一个月后,所有肝汁全部被肝吸收,呈现油亮的黑黄色,熏制才算大功告成。

同期:好山好水好地方,青山绿水好家乡。

解说:从小在歌陂村长大的蒋祖基,深受千年古村文化的熏陶,虽然在县城教书育人,但是心中仍放不下家乡日渐破败的古村落。他和学生一直四处奔走筹款,保护和修复了一些古建筑。今天,他邀请和他一起为保护家乡古建筑四处奔走的学生,以他最拿手的“胆肝相照”这道菜来回馈他们。用熏制的胆肝入菜方式多样,最适合与本地的食材进行搭配。蒋祖基今天准备露两手,首当其冲的是他最拿手的香炒胆肝。

解说:大料、山胡椒煸炒出香味捞出,生姜,酸辣椒,胆肝片爆炒,加适量水,盖上锅盖焖煮至八成熟,加萝卜、芹菜、蒜苗翻炒,酱紫色的猪肝在红与绿的衬托下,香味浓郁。

解说:肝胆相照,是蒋祖基将先人智慧融入现代人的健康理念设计出的一道拿手菜。优质萝卜晒成干,脆甜适口,揉进辣椒粉,切段,放盘中打底,上面是切成片的胆肝,码放整齐,蒸30分钟。胆肝的汁水渗透进萝卜干里,萝卜干的清香也熏透胆肝,水乳交融间,让人垂涎三尺。

同期:让我们的古村真正的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古城,弟兄们我们好好努力,现在我们肝胆相照,来试试这个肝胆吧。

解说: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会,一道肝胆相照的美食必不可少,丝丝先苦后甜的滋味,令人回味无穷,寓意深长。

同期声:心心相印,肝胆相照。

解说:在唐以金老人的飨宴上,第八道端上来的是风情万种的东山腊肉。全州县东山瑶族乡地处高寒山区,平均海拔米。大山的滋养赋予了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原生态养猪在这里已然是一道风景。为了让母猪带着小猪仔熟悉放养的固定线路,罗琳需要时刻紧盯它们的动向。

罗琳采访:就是萝卜青菜,有一些是山药,也是叫草药,那些菜也给那个猪吃的。

解说:东山猪拥有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为都庞岭东山地域所独有。其外观最大的特点。就是头部和臀部毛色为黑色。散养杂食的东山猪,以肉质细嫩、肥而不腻、味道鲜美、无污染原生态而出名。

解说:东山猪出栏期在10个月左右,除了出售之外,一般各家都会留上一两头,留待腊月杀年猪做腊肉。今天,东山文化站的奉秀明从罗琳家购来新鲜的猪肉,处理干净表面毛发之后,均匀切成十余厘米宽的长条形,开始了她每年一次的东山腊肉腌制。

奉秀明采访:第一步就是用那个高度白酒把它腌制,全面把它洗个澡,让它喝上我们的酒,这样子,然后就可以去腥味,还可以增香。第二个就是抹盐,抹盐也是很重要,用这个粗盐,因为它会慢慢的溶解,然后那个热也会慢慢的吸收。要注意的就是那个皮要多抹几遍,因为它那个皮比较厚。

解说:在东山米酒、食盐以及主妇心灵手巧的加持下,醇厚味道浸润到猪肉的每一层肌理。在缸中腌制5天后,串上棕榈叶,挂在阁楼通风处,接受山里的阳光和微风的洗礼。

奉秀明采访:挂起来,因为这个盐它会渗透进去,然后让我们那个猪肉,那些水分出来,这样子把它晾干。

解说:晾干的腊肉被齐刷刷挂在火塘上,依靠日常烹饪的烟火慢慢熏制。烟熏时候燃烧的柴火也有讲究,用当地村民家家留存柏树枝燃烧后烟熏出的味道最正,腊肉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同期:唱支山歌给党听

解说:在东山老百姓眼里,萝卜是腊肉的最佳搭配,做腊肉的季节也正是萝卜成熟的季节,奉秀明约上罗琳等好姐妹一起采东山血红萝卜,边劳作边唱山歌的瑶族姐妹,也成了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奉秀明采访:主要是采我们东山本地的一个萝卜,叫血红萝卜,这个是白里透红,那个表皮有一点红色,非常漂亮,里面水质饱满,很脆很甜。

同期:太阳起来热腾腾,现在忙把庄稼种

解说:东山瑶族乡是广西最早成立的民族乡之一,瑶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80%以上。能歌善舞的东山瑶族,无论是劳作之中,还是生活里,都擅长靠山歌表情达意。

奉秀明采访:我们这里农历三月初三,全乡的年轻男男女女都聚集到那个叫割草坪的一个山上面,然后大家在那里对山歌,唱山歌,就像是用那个山歌传情一样,认识对方。

解说:腊肉熏上一个月就可以食用了,对于姐妹们一起传承民族文化,奉秀明最好的回馈,就是亲手准备一桌美味的腊肉宴。熏制好的东山腊肉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美誉,她准备的第一道菜便是水煮腊肉。精干的瘦肉,软糯的肥肉,被切成约一寸见方,放到铁锅中冷水煮沸。因为腊肉烟熏味重,一般需要两遍烹煮,才能正式入菜。

奉秀明采访:放一点姜,再放几颗红辣椒,然后煮大概有二三十分钟。现在刚好就是有冬笋的季节,所以就放了冬笋,配菜差不多熟的时候,就放那个葱、蒜。

解说:简单的烹饪极大地保存了腊肉的油脂和内在的鲜美,煮过的腊肉油光发亮,柔软劲道。再配东山米饭,令人食欲大开。

采访:高山出好米,昼夜温差大,都是山泉水灌溉的,我们的米所以吃起来比较香。

解说:东山长鼓舞,是姐妹们为传统节日“三月三”准备的节目,排练的同时,奉秀明正在烹制菜萝卜干炒腊肉。萝卜干和腊肉都是本地食材,尊重食材本有的特性和味道,保持原汁原味,是她信奉的法则。

同期:出香味了,萝卜香味。

采访:猪脚也是我们先洗好以后,在炖的时候放进喜欢的配菜,像萝卜,炖萝卜是最好吃的。

同期:我们喝起呀,谢谢呀。

解说:一起传唱山歌、跳长鼓舞的姐妹,像一家人一样围桌而坐,边吃菜,边喝酒,边唱山歌。大块大块的腊肉,柔软度总是被控制得恰到好处,表里一致,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咬上一口,油脂的滋润,肉质的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再就上一口绵密醇厚的老米酒,舌尖上的快感无与伦比不说,还带动起精神的愉悦。姐妹情深,快乐无比。

同期:干杯。

解说:唐以金的飨宴接近尾声,第九道端上来的是苦瓜丸子,苦瓜与肉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全州十大碗最为特别的一道主菜。

解说:位于全州县西南部凤凰镇上畔塘村,是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传统古村落,苦瓜丸子这道菜从祖辈传下来,这里的村民家家都会做。做得最的,还是现年五十二岁的蒋远琼,他不但菜烧得好,还热衷于古村落的保护。每次聚餐,都少不了他拿手的一道苦瓜丸子。

蒋远琼采访:在我们村里面讲,一般家里面来客人,贵客都用这道菜品来招待。

解说:凤凰镇有种植苦瓜的悠久历史。这里的土质适宜,种出来的苦瓜香、凉、甜、脆。除了主菜苦瓜和本地的土猪肉,配菜也是自家菜地所种,根据四季所产搭配多样。

解说:选取本地土猪的前胛肉,三分肥七分瘦,剁碎做肉馅是整道菜最关键的部分。剁肉馅除了考验刀工,也对体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要剁均匀也要保证都剁碎,来来回回地毯式地剁肉馅,尽显粗中有细的技法。将肉馅剁成一张长方形碎肉饼,便于下一步的操作。

蒋远琼采访:这个肉里面在放马蹄、香菇、食盐、还有葱花。

解说:加入马蹄的脆感、香菇、葱花的鲜香,通过蒋远琼手中的刀,完美融合在一起。

解说:新鲜的苦瓜切成三段,全州人待客实诚,苦瓜段一般留长些,便于多塞些肉馅。将每段苦瓜掏空瓜瓤以后,蒋远琼会先将苦瓜段焯一下水。

蒋远琼采访:因为苦瓜本来很苦,所以先用开水煮一下。把苦水先煮出去。那样子就好吃一点。

解说:晾干后,将剁好的肉馅填充到苦瓜段里,填满压实,以防漏出。

解说:烧柴火、架铁锅,各种原始的味道在炉火中交融。待油沸腾,处理好的食材依次油炸。油温逼出肉馅中香菇、葱花的鲜,瞬间与苦瓜香融合。炸至金黄,即可捞出。油炸后的苦瓜丸子会变得稍硬,需再用水煮,将食材的丰富味道进一步融合。

蒋远琼采访:炸一下香,再煮一下苦瓜煮软了,煮一下肉味煮到苦瓜里面去了,肯定可以融合起来的。

解说:对于苦瓜,全州人吃法甚多,或蒸、或油炸,或水煮,各有其味,各得其所。丰富多样的烹饪方法,使苦瓜丸子集色、香、甜、味、凉于一身,荤素搭配,增强人们的食欲,又不失大菜的礼节,它因此成为了凤凰镇一道远近闻名的美味,也成为全州民间招待客人的崇高礼遇。

蒋远琼妻子采访:苦瓜丸子老一辈做得好的,都是要遗传下来,一辈一辈的传下去。都是老人家留下来的美味。

解说:全州十大碗的第十碗——禾花鱼端上桌,预示着整个宴席的美好圆满。在全州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龙水镇,禾美稻香,水优鱼肥。一如清朝学者蒋琦龄“秋入清湘饱盐豉,禾花落尽鲤鱼肥”的名句,桂北农家稻香鱼肥的丰收画卷尽显其间。禾花鱼作为全州龙水镇的一宝,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便作为宫廷贡品,如今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解说:出自中医世家的唐永彪,放弃了在城里当医生的机会,回到家乡种植水稻,饲养禾花鱼。他希望人们健康自然的生活,从每天入口的食物源头开始。

唐永彪采访:我就回到家乡,就想把这个最好最原始的禾花鱼把它搞出来。

解说:从最纯粹的基因、最原始的禾花鱼种开始入手,唐永彪沿着水的源头往高海拔去寻,终于在交通不便,空气清新,溪水甘甜的八亩田村,见到了禾花鱼最初的模样。

蒋孝合同期:这是我们八亩田正宗禾花鱼,线条比较短,肚子比较大,而且这里凸起来,就是我们正宗禾花鱼。

解说:金色、短尾、肚大是八亩田原生态禾花鱼的标志,蒋孝合自打记事起就知道,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都会养这种纯正的禾花鱼。清澈的溪水、原始的水稻耕种、大山的屏障,使得这里的禾花鱼种优良的品质得以保存。价格也许是最好的证明,八亩田的禾花鱼元一公斤,顺着溪水前行,到山脚下,出产的鱼就变成了70元一公斤。

解说:蒋孝合前几年辞去在广东的工作回乡养禾花鱼,唐永彪和蒋孝合相谈盛欢,并且很快达成了长期供应食材的约定。

采访:就是保持它的传统的鱼种、传统的养法,一定要保持,把这个味道,把这个味道传播下去。

解说:八亩田有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水质,但是山区缺田少地,无法将禾花鱼规模化养殖。唐永彪在山脚下寻到成规模肥沃的沙瓤田,采用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不用化肥农药,引入八亩田流下的溪水灌溉。禾花鱼靠着稻田里的水草,害虫还有稻花存活。水稻靠着禾花鱼的排泄物茁壮成长,形成生态循环,相互促进。

采访:那个水矿物质比较丰富,非常适合养这个禾花鱼,养出来的鱼特别的肥美特别的丰富,就说蛋白质含量非常高,还有人体的氨基酸也非常高。

解说:稻花香里说丰年,稻鱼双收,正是最情趣盎然的田园乐事,也是唐永彪源源不断投入纯正、原生态禾花鱼的动力来源。然而,年爆发的大山洪,曾险些让他功亏一篑。

采访:19年的时候我们去年嘛水淹了把我的鱼塘全部冲毁,把我稻田里面的鱼全冲走了,我损失两百多万,非常困难。

解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唐永彪重新开始养殖禾花鱼,也更坚持了保存纯正禾花鱼种的决心。

采访:为了我这个梦想嘛,我就坚持,为我的后人,为我们花鱼的传承留下一个好的榜样。

同期:我们就看吗,看水质,看品质好不好。

解说:他请来农科所研究水稻和水产的好朋友,针对生态养殖和防护措施出谋划策,相聚的时刻当然少不了禾花鱼宴。烹饪禾花鱼,村里的大厨旷运华最拿手。

采访:有些那个鱼从稻田里面抓回来,一定要放到清水里面,流动的清水,要饲养两天,肚子里面的泥巴、沙子什么的要弄干净,因为我们禾花鱼的内脏是能吃的,而且味道非常的好,营养也非常的丰富。

解说:全州人吃新鲜禾花鱼的独特之处就是:一不刮鳞,二不剖腹取其内脏。

同期加采访:就直接挑胆用一个竹签把那个鱼胆挑出来就可以了,这个杀鱼的步骤就这样处理,

解说:新鲜的禾花鱼,本身就自带着稻田禾花的清香,又因其肉质细腻,蛋白质含量高,清炖就成了最恰当的烹制手法。

采访:把鱼放到锅里面焖煮,放点豆豉、放点生姜,盖上锅盖,文火把它煮开。

解说:简单的烹饪方法,加上纯天然的食材,使得鱼鲜味和汤汁融为一体,汤开鱼熟,满屋飘香。

采访:调味我们农村里喜欢猪油,就放点猪油,最后出锅的时候,我们这边本地有一种叫大茴香放点茴香、放点葱花、放点盐,它就可以出锅了,吃一口鱼喝一口汤那个味道真的是非常美,现在想想都流口水。

同期:这个鱼好鲜美。

解说:禾花鱼肉多刺少,不会有挑鱼刺的烦恼,鱼骨软而鱼肉细嫩,清炖禾花鱼,鲜美异常。全州自古有俗语云:“禾花鱼下酒,见者不走。”

同期:这个真的好吃。

解说:然而,新鲜禾花鱼从稻田中捞起后,不管放在什么地方饲养,很快禾花的清香便会随之消失。而全州人的办法,便是将新鲜禾花鱼烘制成鱼干。制成腊鱼干后的禾花鱼,清香如故;成品金黄油亮,闻香生津,久食不腻。

同期:来来来,大家吃。给你加一个,吃禾花鱼,年年有余。

解说:用这十道菜组成一个十全十美宴席,足以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感受到全州人热情好客、浓厚淳朴的民风,深入了解全州各乡镇特有的美食文化,以及鲜活完整的人文生态。全州十大碗传承至今,已成为当地对外展示风土人情魅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全州十大碗,每一碗的味道都饱含浓浓的乡情,也饱含着对远方游子深深的牵挂。

央视《家乡至味》主编刘昭言供稿

全州县安和镇聚贤村蒋氏公祠

唐以金少年时代的故事

从全州镇大贵村上黄花大岭看冰景

央视《家乡至味》《全州十大碗》(上集)脚本分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huixianga.com/xhxxzjb/10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