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端午节习俗内容丰富多彩

祭龙、祈福、攘灾

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端午的饮食文化同样丰富多彩

端午食粽习俗在各地盛行不衰

除了吃粽子

你还知道其他的端午饮食文化吗

下面和小新一起了解端午美食吧!

1

吃粽子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有一个说法是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公元前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汨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

端午节吃粽子也有“光宗耀祖”的寓意,因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着“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粽子。

而且吃粽子还有“功名得中”的寓意,因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取功名。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2

喝雄黄酒

雄黄酒,即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饮品。雄黄需在太阳下晒,有的从五月初一晒到初五。雄黄是一种中药药材,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做解毒药剂、杀虫剂。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原。不久,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

民间认为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同时,还将雄黄酒涂抹孩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民间还将吃剩的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或贮藏起来,如遇虫咬,可以涂抹解毒消肿。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古人认为辰属龙,辰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故在端午节早晨摆雄黄酒宴,希望有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3

吃五黄

吃五黄是汉族的民间风俗,流行于江南等地。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因为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而“五黄”一般指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

农历五月五的端午,正当夏至前后,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端午节的中午,是这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辰,故端午节的中午,为“阳中之阳”。如果在这一时辰吃“五黄”,不但可祛五毒,达到抑制、祛除霉运,增强自身的精、气、神、血的目的。

端午时节,黄鱼长得肥美味鲜,黄鳝所含的营养也多。黄瓜比其他瓜果早上市,5月中旬就能吃到新上市的,因此也就成了端午的必吃之物。咸蛋黄因为有“黄”字,也就进入了“五黄”的行列,端午吃咸蛋黄,寓意着健康平安。雄黄酒中含有蛋白质、维生素b族、钙、磷、硒等物质,在中药上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4

煮茶叶蛋

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做茶蛋的方法:原料有鸡蛋、茶叶、八角、桂皮、花椒、丁香、草果、小茴香、香叶、盐。鸡蛋清洗干净,凉水入锅,小火煮开后再煮4分钟关火焖2分钟。茶叶先冲入开水,静置5秒钟,沥掉水,洗干净的茶叶用纱布包起来。准备所有香料并装入香料盒。

煮熟的鸡蛋取出,煮蛋的水倒掉,将鸡蛋轻敲出裂纹,重新放入锅中,同时放入茶叶包和香料盒。加适量盐,加入开水至完全没过鸡蛋,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约30分钟,关火浸泡10小时以上。

5

吃打糕

在端午节这一天,对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来说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既有民族特色,又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打糕的原料主要是糯米。不产糯米的地方,则用小黄米或糜子;所洒的豆面原料,除用小红豆外,还可以用黄豆、绿豆、松子、栗子、红枣、芝麻等。

将糯米或黄米用水淘洗净,黄豆炒熟磨成细面备用。将糯米煮成饭盛于木槽内,用木榔头蘸水捣成泥状,倒石板上,再以木榔头蘸水将其打成面饼;两个人打,一个人来回翻转面饼,使其厚薄均匀,一般打糕都是由两位成年男性和一位成年女性合作进行。

打糕一般打两次,第一次打出后称“擦台糕”,一般是用作清理石板表面,不食用;第二次打出的打糕因石板面已干净,打制好后的打糕洒上豆面先供奉神灵,然后用刀蘸水切割成小块便可食用。

端午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寄托了人们告慰先人、祈福辟邪的美好愿望

在端午佳节

捧起一颗粽子

斟满一杯雄黄酒

道一句端午安康

END

编辑:戴心怡

来源:网络

初审:蒋成凤

终审:武汉市新洲区文化和旅游局

(图源网络,如果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作者/来源:文旅新洲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huixianga.com/xhxszhj/11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