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庆保

徐州的把子肉称得上古彭城最亲民的特色招牌小吃。

关于把子肉的起源众说纷纭。据说,它与东汉末年一起“拜把子”的刘备、关羽和张飞有着很深的渊源。在桃园拜罢“把子”,张飞便把猪肉、黄花菜和豆腐放进锅里一起炖,做成了一道酥烂喷香的菜肴用来庆贺。因这炖肉与“拜把子”有关,故名“把子肉”。后来,经历代名厨不断改良完善,用姜片、大葱、花椒、八角、小茴香、桂皮等熬出卤汁,再将肉和配菜放入同炖,滋味的相互呼应和补充,让看似简单的把子肉变得汁多味浓,万千滋味尽在其中。到了清代,把子肉开始风行于徐州和鲁西南一带。但是,我总认为,把子肉应该与精通烹饪和养生的彭祖有关,与山东济宁的甏肉有关,与把酒歌大风的刘邦有关,而“东坡肉”极可能就是它的前身。

散布在街头巷尾的把子肉饭馆,一个个标榜自己“最正宗”,其实各具特色,各有风味,也必有高下之分。每一家都用冒着浓郁香气的大盆盛放着炖得油汪汪的把子肉,滚烫的汤里浸泡着海带、素鸡、青菜、丸子等。不管是哪家的把子肉,均为用线捆扎的方块肉或窄长条肉,肥瘦层次分明,咬上一口,只觉得肥的香,瘦的也香,香得透彻,并且烂而不腻,入口即化,一点也不挡牙。其实,汤料味道的浓烈程度最不好把握。多了,腻歪;少了,寡淡。恰到好处,正是考验厨师手艺是否高超的地方。

除了以大肉打头阵,它的两个“左膀右臂”不容小视——那就是配菜。其种类繁多,有花干、素鸡片、油炸豆腐片、豆筋、豆皮、腐竹、腐衣等豆制品,小青菜、黄花菜、青椒、金针菇、干豆角、海带等蔬菜,还有鲅鱼、四喜肉丸、面筋、虎皮鸡蛋、香肠、排骨、肘子和鸡腿等。那一把把翠绿的青菜、白嫩的金针菇、耐嚼脆生的干豆角、酥烂的海带卷,以及一个个金黄斑斓的虎皮鸡蛋、香糯劲道的肉丸子,哪一样都堪称把子肉的最佳搭档。

每次去徐州出差,我都惦记着去吃顿把子肉,借此犒劳自己、抚慰自己。临近中午,径自奔向那熟悉的饭馆,不吃,心里就感觉空落落的。尽管我与老板互不相识,进门却要打声招呼,然后选菜、端饭,随便找个桌子坐下,开始做几道选择题:第一口先吃饭还是先吃肉,先抿一口汤还是先吃素菜;细嚼慢咽,让米粒充分混合着肉香完成滋味的充分交融,还是迫不及待地吞咽,尽快满足肠胃翘首以盼的期待。我有个嗜好,偏爱用黑瓷小碗装米饭,喜欢在热菜上撒些芫荽未和细葱花,放少许油泼辣椒,这样才觉得过瘾。肉一般两三块足矣,而饭却要再添一回。喝起免费的米汤,我通常会想起“原汤化原食”这句话来。吃完打个饱嗝,结完账,这才意识到把子肉和干饭味道依旧,而徐州城越发变得亲切起来。这时环顾四周,一屋子的人都在低头吃饭,满耳均为咀嚼和咂嘴的声响。

把子肉荤素可自由搭配,充分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饮食需求,所以每到饭时,饭馆便顾客盈门。熟客多,外地人也不少,我发现每个建筑工地附近都有经营把子肉的饭馆,而且价廉味美,服务热情。傍晚时分,里面坐满了民工和出租车司机等一干人等。要一瓶啤酒,将菜连肉带汁趁热浇在白米饭上,吃起来满嘴流油,口口留香,而且省时方便,堪称别具一格的快餐。饭满碗,肉满腮,这一口饭一口肉的搭配,恰如其分地把米香和肉香统统带出来,让人们沉浸其中,产生酒后微醺的感觉。尽管劳累了一天,但只要享用一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把子肉,人顿时感觉舒坦了,满身的疲惫瞬间消失,一种实实在在的满足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近年来,我所在的县城也兴起了把子肉,饭馆在街区呈四面开花之势。有的店主坚持选用肥瘦相间的带皮五花肉,做出的把子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回味悠长,如果掉到地上,会像豆腐一样摔得稀碎。为了打出招牌,他们不惜买来黑猪肉作原料,精心琢磨,不断改进,做出的把子肉绝对称得上私家秘制。可以说,只要逐家吃去,每位食客总会找到最适合自己口味的店面。邻家小丫曾喜欢一个人在巷口吃酸辣米线,拍拖后经常随男友去吃把子肉。时值隆冬,食客如流,二人选个靠窗的方桌对坐。室外寒风呼啸,室内暖意融融,小老板不停地忙着添饭加汤,乐呵呵地穿梭于饭桌之间。小丫与男友卿卿我我,相互间夹肉送菜,在舌尖美食和浓情蜜意的共同作用下,很快就敲定了婚期。

看似寻常不一般。把子肉就是这样,始终是人们忘不了的老滋味,可以借此吃出古彭千年的底蕴,也默默承载着家乡故土最纯正的美食记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huixianga.com/xhxxgpw/10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