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味中草药143山柰,白切鸡蘸的沙
山柰,姜科山柰属植物。山柰没有地上茎,叶子直接从根茎上长出,几乎没有叶柄。叶子通常2片,相对而生,叶片宽大,呈卵圆形。花从两叶中间长出,多单生,花管筒状细长,花白有紫斑。花期非常短,早开午谢。入药部位是它的根茎,又叫三柰,还叫沙姜。温中除湿、行气消食、消肿止痛。 山柰nài,姜科山柰属植物山柰(kencur,aromaticginger,sandginger,cutcherryorresurrectionlily;Kaempferiagalanga)的干燥根茎。 山柰,也是姜科植物,但是山柰属的植物,长相和之前的豆蔻属、山姜属植物明显不同了。山柰没有地上茎,叶子直接从根茎上长出来,几乎没有叶柄。叶子通常2片,相对而生,叶片宽大,呈卵圆形。 山柰的花儿从两叶中间长出来,花单生,书上说可以开出数朵组成花序,但小永没有找到连开数朵的山柰。 山柰的花儿是白色的,花管筒状细长,花冠中间有一块紫斑,形状如图所示。 山柰的花据说气味芳香,但它的开花时间特别短,早上开的花,下午就凋谢了。 山柰据说也能结出蒴果来,可惜没有找到图片。不过,山柰入药部位不是果实,而是它的根茎。 山柰没有地上的茎,地下的根茎发达,呈块状,单生或数枚连接生长。怎么样,看着像姜吗?没错,它不仅姜科植物,还有另外一个别名:沙姜。 晒干的沙姜入药就叫做山柰,饮片往往切片,晒干后,沙姜的外皮就会皱缩,而里边的肉质就显得凸起,习称“缩皮凸肉”,是山柰的一个鉴别点。 山柰的药用价值 温中除湿、行气消食、消肿止痛 山柰的柰字,古代指苹果的一种,还与奈何的奈通用。查《说文》及《康熙字典》,柰都没有山柰的解释。一则说明《说文》时期,可能国内还未有山柰,推断也是一个外来本草;另外也说明,康熙时期,山柰还不出名或者名称还不规范。 本草纲目·山柰 山柰俗讹为三柰,又讹为三赖,皆土音也。或云本名三辣,南人舌音呼山为三,呼辣如赖,故致谬误,其说甚通。山柰生广中,人家栽之。根叶皆如生姜,作樟木香气。土人食其根,如食姜。切断暴干,则皮赤黄色,肉白色,古之所谓廉姜,恐其类也。 山柰最早出现在明朝的本草中,《本草品汇精要》与《本草纲目》分别对山柰进行了记载。上文李时珍的记载,点出了山柰名称的来历。山柰在广中早已应用多时,由于读音的差异,三辣逐渐变成了三柰、三赖、山柰。清朝的一些方书中还能看到三柰的影子。 山柰叫做沙姜,或许因为它耐旱耐瘠怕浸,沙土也能生长?亦或许它富含粉质如沙瓤?山柰应该也是原产东南亚,何时传入中国已经不得而知。但李时珍介绍广中土人早就开始把山柰当姜来食用了。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的传统医药,而山柰就是广西壮族的一个传统草药,当地人吃山柰来辟瘴疠恶气。 查看明代本草,对于山柰功效的原始记载就是“辟秽气”,这与之前讲的草果仁能除山岚瘴气(回复查看)是一个道理,山柰辟秽气仍是缘于它的芳香气味。相传清朝光绪年间,瘟疫流行,广东南盛一带村民就是吃山柰辟秽才得安宁。自此后,南盛生产山柰,沙姜就作为了当地一个特产盛行至今,而有“沙姜之乡”的美誉。 如果解释山柰辟秽气的功效,还是源于气味芳香而行气化湿吧。山柰性热,自然能温暖脾胃,当地盛食沙姜,它还有促进消化的作用。除此外,借助山柰的芳香之气,还具有行气止痛的作用,如果外敷还能消肿。遗憾的是,山柰入药历史较晚,且以民间食用居多,未见名方应用,所以这味药知道的人不多。 古书中收录的方子,大多用山柰做成粉末,捈涂牙齿或漱口,治疗牙痛。清朝的一些外科著作中,常用山柰粉末外敷治疗皮肤疥癣或疮疡肿痛,还有用山柰做面膜美白的。前些天小永写荷花(回复查看)时提到了“大玉容丹”,以及慈禧用的面膜“加减玉容散”里都用到了山柰。 如果您见过山柰,肯定能记住它那中独特的气味,不同的姜的辣味,是一种草药的芳香。正是由于山柰的特殊气味,很多草药香囊里都会配上山柰这味药。佩戴草药香囊,既可以驱赶蚊虫、辟秽气,还可以散发天然的香气,远比化学加工的空气清晰剂强的多。以前,每逢五月端午节时,师翁都会讲解如何用山柰做成佩戴香囊。 山柰的应用方法 十三香里边有山柰 如果山柰作为香囊您不熟悉,十三香您肯定不陌生吧?山柰这味著名的香料,从厨房走进药铺,又从药铺走回厨房。十三香的配方有很多,常见组成为:紫豆蔻、砂仁、肉豆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山奈、高良姜、干姜。 现在看这个配方您是否十分亲切?砂仁、豆蔻、肉桂、高良姜、白芷都是我们讲过的草药,剩下的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也都是草药。怎么全是草药啊?没错,这就是我们的中医药文化。相传第一副汤药就是商朝宰相伊尹熬成的,他原来就是厨师出身。古今历史上配置十三香的那位,也是一个懂中医的厨师。 吃白切鸡需要蘸沙姜 白切鸡又名“白斩鸡”,是一道著名的粤菜,其做法非常简单,就是将鸡在滚开汤锅内浸烫熟,取出晾凉切块,因皮肉色白而得名,这种白切鸡刚熟不烂,皮爽肉滑,很受食客青睐。 但白切鸡成功的关键,还在于配备好的蘸料。广东当地人们最喜欢用的还是沙姜、蒜蓉,将沙姜、蒜蓉切成细末,再加入少许花生油,拌入生抽、精盐等调味,这样吃起来,鸡肉香而不腻,饶有风味。当然,沙姜不仅限于白切鸡,当地人的吃法还有很多。很多东南亚的美食中也少不了沙姜来调味。 下边这段话是给学医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本草品汇精要》:辟秽气;为末擦牙,祛风止痛及牙宣口臭。 《本草纲目》时珍曰∶山柰俗讹为三柰,又讹为三赖,皆土音也。或云∶本名山辣,南人舌音呼山为三,呼辣如赖,故致谬误。其说甚通。主治:暖中,辟瘴疠恶气,治心腹冷气痛,寒湿霍乱,风虫牙痛。入合诸香用(时珍)。 《本草求真》:山柰(专入胃)气味芳香。功能暖胃辟恶。凡因邪气而见心腹冷痛。寒湿霍乱。暨风虫牙痛。用此治无不效。(仁存方用山柰为末。铺纸上。卷作筒。烧灯吹灭。乘热和药吹入鼻内。痛即止。摄生方用肥皂一个去穣。入山柰、甘松各三分。花椒、食盐不拘多少。填满面包。红取研。日用擦牙漱去。)以其气味芬芳。得此则能温胃辟恶耳。(水云录治妇人头屑。用山柰 、甘松香、零陵香一钱。樟脑二分。滑石半两。为末。夜擦。旦篦去。)若使诸症概非湿秽。不得妄用。出广东。根叶与生姜同。合诸香药用。 《得配本草》:山柰:一名山辣,一名三柰。辛,温。入足太阴经。暖中辟恶,治心腹冷气痛,寒湿霍乱,风虫牙痛。配丁香、当归、甘草,治心腹冷痛。 《本草备要》:山柰:宣,温中,辟恶。辛温。暖中辟恶。治心腹冷痛,寒湿霍乱,风虫牙痛。生广中,据叶皆如生姜,入合诸香用。 《本草正义》:山柰,李氏《纲目》称其辛温,谓暖中,辟瘴疠恶气,治心腹冷气痛,寒湿霍乱,盖味辛温而气芳香,辟寒行气,因亦与砂仁、蔻仁诸物相近,故治疗亦约略似之。又谓治风虫牙痛,则亦专行阳明,可作引经药,用与甘松同,必非辛温之物,可以独治阳明风火。 《岭南采药录》:冶跌打伤,又能消肿。治骨哽,以之和赤芍、威灵仙等分,水煎服。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shens.com/xhxxgpw/728.html
- 上一篇文章: 必藏这样学中药鉴定很快就记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