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西周时期虢国墓地M出土的青玉天鹅。它出于该墓棺内的殓衾之上,高2.3厘米、身长3.5厘米、厚0.9厘米。浅冰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点。玉质温润,晶莹细腻,半透明。圆雕,天鹅呈站立状,曲颈,垂首,嘴微张,圆目微凸,双翅收敛。两面以阴刻线勾勒出鹅的羽毛,胸部有一圆穿。造型端庄慈祥,细腻圆润。从造型看,这是一件天鹅的映象生制品。从胸部的穿孔可知,这是一件虢国贵族生前的挂件饰物。

西周青玉天鹅

年1月,在三门峡经济开发区一处工地的一座汉代砖室墓葬中,出土了多件随葬器物,其中有一件青铜壶。这件青铜壶整体为天鹅造型,颈部为弯曲的鹅首,弧度自然流畅,弧颈上方为壶的流口,有塞子封着。天鹅圆眼微凸,垂首闭嘴,前额有个凸起的瘤疣。壶身为圆形,鼓腹,圜底座,通高30厘米。壶内有近毫升的深褐色液体,经过几个小时的静置之后杂质沉淀,液体颜色也开始变淡,就像普通的红葡萄酒一样,但没有丝毫的酒味,而是散发出淡淡的小茴香的味道。经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人员取样检测,鹅首曲颈青铜壶内的液体为西汉早期的古酒,并加入有毛发灰和植物灰,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中的相关记载颇为相符,是可以止血消炎的药酒。目前,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的教授们正在对液体继续开展碳氮同位素、植物微体化石、蛋白质组学等分析,以期获取更多的原料、制作工艺和功用信息。

汉代鹅首曲颈青铜壶

鹅首曲颈青铜壶内深褐色液体

另外,经考古人员实测,其所在的古墓年代为西汉初年,墓主人应是位身高1.8米左右的男子。男子墓葬还出土铜器、玉器、陶器、铁器等。其中,铜器有铜镜、铜印、铜盆、铜饰品等,铁剑配有由4块玉饰物组成的玉剑具。该壶应该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生活用物。结合出土情况可知,墓主人生前应是当地的一名官吏,或者是一位勇武且有生活情怀的贵族。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壶内止血消炎的药酒之外,专家们对这件青铜壶本身也十分感兴趣。青铜壶造型为鹅形,鹅首微颔、曲颈优雅,低垂的腹部巧妙化作壶身,静卧于圈足之上。它究竟是哪种天鹅呢?经过比对,从它前额凸起的瘤疣判断,这是一种疣鼻天鹅,是世界上常见的七类天鹅之一。因为很少发出叫声,所以也被称之为“哑巴天鹅”。由此可见,墓主人或许对“哑巴天鹅”情有独钟,才按它的模样制成鹅首青铜壶。

天鹅是一种候鸟,主要生活在多芦苇的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对气候、环境的选择性较高。每年栖息于西伯利亚的天鹅为了避寒,在气候转冷之际,迁徙至中国南方各地越冬,等到第二年春暖花开时又陆续返回故乡。夏季多在中国东北、内蒙古、新疆一带繁殖。

“恋爱”的天鹅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三门峡由资源型城市向生态文化型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每年都有来自西伯利亚的天鹅到三门峡黄河岸边的湿地公园过冬,一般在当年10月中下旬来,次年3、4月份左右返回。开始时,只有几只、几十只、如今已经增加到数万只。它们在这里不仅越冬、生活,还在这里“恋爱”繁殖。开始时,一般在远离人群的湖心处或黄河岸边,后来随着人们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当地政府制定了很多保护天鹅的地方性法规,并且不定期地给天鹅投放食物,它们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近,甚至与人接近也悠然无恙。它们或翩翩起舞,或依依偎偎,或喔呀鸣叫,人远人近不害怕,车来车往也不惊。天鹅已经成了黄河湿地每年必来的常客,也成了三门峡市民的朋友和天使,三门峡也打出了“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的城市宣传口号。

英国著名考古学和人类学家布莱恩·费根在他的《亲密关系·动物如何塑造人类历史》一书中,通过对几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驯化史的梳理启示我们: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动物,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就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动物既是人类的威胁和敌人,也是人类的朋友和助手;人类与动物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甚至关乎到文明的兴衰。从西周、到汉代的墓葬出土的天鹅文物,到今天三门峡地区越冬天鹅的逐年增加,历经多年天鹅与人的关系的变化,不仅说明了天鹅与人的关系,也见证了三门峡地区环境变化的历史。

(来源:《中国文物报》年10月20日7版)

编辑:高游

审核:文冰

监制:李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huixianga.com/xhxrybw/5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