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昌呛籽菜
时光捡漏读书会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立 冬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宋·仇远 呛 籽 菜 图文:张西昌 小时候,菜里难得有油水,真的是被各种生菜吃怕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关中地区有种生活之法,就是在油瓶里掼根线绳,绳子末梢栓一只铁钉,炒菜的时候,将绳子拽出,用铁钉在锅底顿几下,滴些油,就算了事。若拿瓶子倒,怕失手超了量,这是惜油的无奈做法,那时的农家,一瓶菜油吃一年,是常有的事。因此,对于其时的关中人来讲,炒菜,可算是件奢侈的事儿。 因此上,简便节约的生菜成为了生活的主打。在农家人的菜园里,它们也自然最受欢迎。所以,在我童年的味觉记忆中,白萝卜、红萝卜、洋葱、辣椒、白菜、包菜、黄瓜、西红柿、香菜、大蒜、大葱、芹菜等菜蔬的清味,至今似乎挥散不去。 因为菜蔬的季节原因,一种菜品出园,在农家人的饭碗里,则可能是一复一日的往复重叠,只有经历过那中青涩和单调,才能对农人们坚强的味觉忍耐力由衷感到佩服,当然,这种味觉的单一和麻木,也实在让孩子们生怕。 于是,为了调适口感,也为了菜蔬的长期保存,除了生吃和焯水的办法之外,通过腌、晒和呛的办法来制作菜品,也是丰富味觉体验的别种手段。 相比于腌和晒,呛菜的工序要麻烦不少,而且适于这种工艺的蔬菜也十分有限。大江南北,最常见的莫过于芥菜。 芥菜的品种很多,分为食叶和食根的两类,最宜用来制作呛菜的是雪里蕻和大头菜,大头菜也称蔓菁,此菜原生于地中海沿岸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外高加索等地,后在法国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大量栽培。中世纪时,古埃及、希腊、罗马已经普遍栽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记载,蔓菁出自“西番吐谷浑”,估计可能是张骞通使西域时传入中土。因为此菜以块根为食,且不遭受虫害,便成为最为可靠的菜蔬。《后汉书·桓帝纪》中记载说:“永兴二年六月(公元年)蝗灾为害,诏令所伤郡国种芜菁(即蔓菁)以助人食。” 在四川及湖北江陵一带,此菜还被称为“诸葛菜”,其原由是,传说诸葛亮领兵行军,部队所驻之处,即命士兵以此为军食,故此有了这一称谓的产生。 我们老家将大头菜称为芥疙瘩或窝儿蔓,这种身材短粗,形象幽默的菜蔬,常常也被用来作为长不大的代名词,以讥笑那些矮个儿的人。 冬季是芥菜收获的季节,它与萝卜和白菜一起,将陪农人度过单调的寒冬。 做呛菜的关键味料是芥菜籽,其种类有黑芥籽、黄芥籽(白芥籽)、褐芥籽等三种。别看芥籽小不起眼(清代李渔便以芥籽之小来命其私园),在传统中医看来:芥菜籽性味辛温,入肺、胃经。功擅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对于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四肢麻木、关节疼痛、阴疽肿毒等症都有极好的疗效。在《本草纲目》中,芥菜籽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常见病及顽痰怪症的妙物。前阵子,善做此菜的母亲跑遍了小区周围的菜市场,都寻不到芥菜籽可买。无奈只能回到钟爱呛菜工艺的老家,此物在镇上平常而易购。 最谨慎的环节是处理芥菜籽,通过漂洗的办法,将其与混合的沙粒分离。入口的东西,来不得一丝敷衍和马虎。晾干后的芥菜籽需要粉碎,原来所用的办法是在石臼内锤击,后来有了压面机,该工艺便更加简便易行了。将压面机调到小口,连压三遍,籽内的肉质和油分便溢了出来。接下来要做的,是将粉碎好的芥菜籽用沸水浸烫,并盖住闷捂一两个小时,使其呛味充分挥发。接下来,再用足量的热油泼洒,使得呛味达到最浓。 收回来的菜,淘洗干净,块根切丝,叶子成段,焯水备用。霜降之前的芥菜,叶茎脆韧,可在沸水中稍稍逗留,但经重霜之后的菜叶,便要视其成色,迅速捞出,以免煮得过熟,影响口感。 焯水后的芥菜,置竹筛内控水,沥干后入锅拌料。所用的主要味料是由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等研磨所成的五香粉,之外还有盐和烧熟的菜籽油。农家的大铁锅是搅拌呛菜的好物具,母亲戴上手套和口罩,将之细细拌匀,这样才能使日后的滋味更加绵匀醇厚。 过去,拌好的芥菜,通常是放置在干净的瓷缸内,将之压实密封,一周后,呛菜便可食用。现在有了冰箱,将之用保鲜袋装好冷藏,是最简便的办法了,因此,低温下密封冷藏是呛菜工艺最后的必要环节,要不然,颜色变黄,味道不正都是可能发生的后果。 小时候,呛籽菜真是没少吃。早餐和晚饭,关中人喜欢吃包谷糁,红萝卜丝和呛菜便成为此食的最好搭配。大人们教我们方法,吃的时候,一次不可入口太多,而且不要张着嘴,要不然,气流一下子会将芥末的呛味带到鼻腔里,让你眼泪喷洒,老家人将之称为“上楼”。芥末的这种功效,被一些商家含蓄美化,用它所拌的菜,多被称为“情人泪”。 上中学时,路途稍远的孩子,周末才能回家,于是,用大瓶子携带呛菜,就成为求学生活里的深刻记忆。这两种简单食物的缘分搭配,真是有着天作之合的意味。刺激的芥末味和沙脆的芥菜口感,与温热的包谷糁相合,在唇齿之间,真是有着朴素的满足感。 今年初冬,父母到苏州游玩,一周之内,面对清素的苏菜,我和妹妹喜之不能,父母却是口福不应,有苦难言。回了老家,父亲惬意地端着碗说:“我看啥都没有咱这糁子和面好吃!”没办法!在他们执拗的味觉体认中,包谷糁就呛菜,似乎就是这世间最好的美味了! 作为农家子弟,从小所接受的价值观,就是逃离土地,脱跳出贫穷而单调的乡村生活。很多人为了这一人生夙愿,奋斗攀爬,可在年岁渐长,身心为欲望所累的具体体验中,乡土生活的简单与纯粹,则会越来越成为我们感知生活本真需求的一种内心回归。 所以,当充满着田野清香的呛籽菜和包谷糁摆在面前时,一股朴素的人生记忆和生活哲学犹上心头。 母亲制作呛籽菜的工序 备菜 1.家里的菜地,虽然没有超市里的好看,但却是无公害的,而且芥菜不招虫,故不使用农药。 2.入口的东西,一定要洗干净,对得起别人,就是对得起良心。 3.洗干净的芥菜,要切丝切段。 4.农村的土灶铁锅最好,注意:是用柴火来烧。 5.芥菜焯水,火候要把握好,成色和口感都靠它了。 备料 6.要将芥菜籽里的沙粒滤掉,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一遍一遍地淘洗。 7.终于洗干净了,要不牙齿可受不了。 8.洗完澡再来个日光浴,芥籽宝宝喜欢阳光。 9.虽然不是手工,但效果一样。 10.用沸水烫,这真是一个民间智慧,再捂一捂,才会更有味。 11.最后一道工序,是用油泼。 拌菜 12.张妈妈戴上了消毒手套,还有口罩,真的是太呛了,不信,你可以试试。 13.这样就可以封存了,天然的色彩,放心的味道。 14.一周冷藏之后,就可以享用啦!记着,调一下,辣子和醋哦,是不是有种想流口水的感觉? 15.别急!芥籽菜最好是配包谷糁来吃,早餐晚饭都可,刮刮身体里的油吧,健康最重要! -end- 作者简介 张西昌 陕西扶风人,先后毕业于宝鸡师范学校美术专业、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美术史论系,现为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三年来,利用零碎时间,写些关中美食小文,汇成《关中食话》一书,想藉此推广家乡的食俗文化。 画家简介 周红艺 年生,陕西眉县人,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先后出版了《周红艺美术作品集》、《艺术赏析》、《周红艺画集》等著作。 《关中食话?时令篇》 《关中食话?名食篇》 / 书籍简讯 书名:《关中食话》 著者:张西昌 题绘:周红艺 配音:雅萱 策划:三木鱼图书工作室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北京) 出版时间:.11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shens.com/xhxxzjb/4019.html
- 上一篇文章: 烹饪有方46种常见调料的用法大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